双拼输入法体验记录

背景 主要是记录一下使用双拼的体验和学习过程,以此为例,多体验一些有趣、可能会有帮助的东西。 输入法:搜狗输入法+小鹤双拼的键位,因为感觉小鹤比较常用?另外,IOS里面也一样可以用小鹤。 学习双拼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为了玩(目前看来用处的确不是特别大): 玩 学习一点新技能,毕竟以前只会全拼,试试有没有其他的方案(不敢学五笔。。) 一点点反应力锻炼 可能以后可以提升打字速度?——不过目前看效果不明显(毕竟全拼快的时候可以120wpm,现在双拼用了三周,大概在50-60wpm左右,只有一半,不过日常够用了) 心得体会 一部分情况下,和全拼没有区别,比如,打“比如”这类词——这也是双拼比较容易学的一个原因。 需要记忆的键位其实只有十几个,使用大约一两天以后,就基本不会忘了(虽然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反应过来)。 有一些词,的确不如超级简拼方便,比如一些成语,用全拼的时候,打几个首字母就出来了。 尽量不要打开“双拼+全拼”功能,虽然可能在学习初期会比较方便,但可能会影响双拼的学习,毕竟打开这个功能以后,有些词的拼法就不太一样了。 按键次数明显变少了,毕竟,ang-H,uang-L等等,这些映射还是很方便的。少按好几个键。所以理论上我可以打得更快? 在手机上用双拼感觉特别方便。手机的问题就是键盘太小,用双拼可以减少按错的次数。(而且用的是IOS自带的垃圾输入法,用双拼减少按键的同时,还能多给点信息,挺好的) 体验只用双拼三周以后,其实日常使用已经没有问题了,后面就看进一步熟悉以后,能不能继续提高了。总得来说还是一次比较有意思、也有用的尝试。 有人说学双拼会影响英文输入:我没体会到,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输入系统,没有什么干涉。而且我也没忘记键盘每个键的位置,只是用双拼时,某些键有了一些特殊含义。 使用记录 2022.11.28 初次使用。直接上手觉得人都傻了。暂时先搜狗输入法,开着双拼+全拼用着。 2022.11.29 关闭了全拼:刚才拼“所”字,打不出来,差点以为记错了,结果发现是因为开了全拼,so也会出现“搜” 2022.12.1 基本上是每个词卡一下的状态。但是的确不用再看键位表了。 2022.12.2 大概每分钟40词 2022.12.7 还是和几天前差不多,基本上是每个词需要想一想才能打出来。有时候还是会错。 2022.12.10 一两个词,可以打得比较连贯。但是词一多,对于一个短句,还是需要想一想。 2022.12.11 偶尔错词,主要集中在C、D、V、U、I这些比较难记的键位上,但是还可接受。总得来说还是值得体验的,特别是在手机上,和单手打字的情况。 2022.12.18 三周以后,其实日常使用已经没有问题了 2023.5.15 看到之前的记录,发现已经持续用双拼大半年了。总得来说是值得学习一下的,这段时间没用过全拼。缺点可能就是,现在全拼不太熟练了吧。

你真的需要“第二大脑”笔记系统吗?Obsidian/Notion/Roam/Logseq等等

结论是,不一定需要,但是这些工具却很容易被当做是“刚需”。新的工具有自己的学习曲线,这些学习时间,不如用来做一些其他事情(使用顺手的工具即可)。 原视频:Stop Procrastinating With Note-Taking Apps Like Obsidian, Roam, Logseq 是对所谓“第二大脑”的各种笔记软件和相对应的各种“高级拖延技术”的一些反思。 这是我基于问题-论据-结论,对视频内容的整理。并且,因为原视频是英文,在写作过程中,肯定有一些paraphrase。 这里的“工作”,是广义的工作,可以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,比如写一篇文章。 这里的“PKM”,是个人知识管理(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)。可以是一个系统,也可以具体到使用某个软件来做笔记。 部分不在视频里的内容,做了说明。 优化PKM是工作吗? 大部分情况,不是。 PKM没有输出,只是一个辅助系统 优化PKM和笔记软件,让我们看起来很厉害很聪明,是一种高级的拖延方法,让我们在没开始工作时就获得了一种“已完成”的感觉,类似: 一直在做学习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做很复杂(并且没必要)的计划, 看很多方法学相关的书。 一直和人讨论自己的想法,从来不开始做 博主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一开始觉得双链笔记看起来好高级,用了以后感觉自己都变聪明了 但是发现输出的东西、所做的工作、以及自己实际上其实并没有显得更聪明——这只是一种“变聪明的错觉” 看起来是在做准备工作,但是从结果来看,其实和看Netflix、打游戏没什么区别 好的PKM是开始工作的前提吗? 大部分人会否认,但是潜意识里又掉进了这个“优化PKM”的陷阱。 陷入添加、优化新功能,换新的工具的无底洞中 一直在换新工具,期待有一个革命性的工具来完全改变自己的工作 一直在优化自己的工具,看教程,学各种复杂操作(Obsidian的一大堆插件其实也挺像个陷阱) 以为做了这个优化、用了这个工具,我的效率就会突然提高两倍——实际上并不会 工作过程中,都会有不确定性、混乱、无奈,不可能先把做事情的系统调整到完美,再开始做事情。 collector’s fallacy: 收集的信息本身并没有用,而是要看我们基于这些信息,输出了什么。 没有一个完美的系统,对于现有的笔记软件,总有一个新软件比旧软件在某个方面好那么一点点。而追逐这么一点点效率(比如,在Obsidian里基于双链打开相关的笔记,和在一个文件夹里根据文件名搜一个word文档),不是在工作。 好的PKM系统可以提高效率,但是并不能代替努力工作。 怎样不落入这个陷阱? 使用不完美的系统持续工作和输出——所有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。 意识到优化PKM不是工作: 如果潜意识认为PKM是在工作,你就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优化这个系统。 博主自己也换了不少的笔记工具,觉得这些切换工具花费的时间应该被用来做实际的工作。 我感觉自己也花了太多时间在上面,(其实,很多Obsidian教程我都看不懂。。。) 用自己顺手的工具,高效地工作。(Good enough) 锻炼肌肉需要一定的锻炼和饮食,而不是一个最佳的锻炼计划。 作家的成果: 有优秀PKM系统的作家,可以高效写作; 持续写作的作家,可能效率不高,但也能出成果; 而一直在拖延、优化PKM、做笔记的作家,实际上什么都没做。 在看到新的工具和PKM系统时,问自己: 真的需要这些新的功能吗? 真的有必要切换工具吗? 我自己昨天的经历(这也不是视频里的):拍了个视频,想要截取其中的部分画面,再转成gif,放到博文里去(FPGA: Verilog LED呼吸灯_Fantasy237的博客),但是以前没做过这种操作,刚准备搜个软件来学一下——想到,在播放视频时,用录屏软件截屏就好了,不需要什么新的软件。 想一想一些例子: 博主的一个朋友,用Evernote和Word,创业做得不错。 博主的另一个朋友,只用纸笔,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。 以前都没有电脑,还是有人能做出影响世界的东西。 一些建议 用一个系统或一个笔记软件,坚持半年以上,最好是正在使用的——不需要更厉害的新工具。 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思考,比依赖所谓“第二大脑”更重要。——不要害怕因为没做某个笔记,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。保持阅读和输出。 基于一些项目——比如要写的一篇博文——来做笔记。因为值得记录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,需要加以筛选。 优先完成工作和提升所需的能力,而不是一直去调整做笔记的方法或者PKM系统。 设置一些限制,比如,只在周日花2小时优化PKM系统,其他时间只基于现有的系统去完成工作。(比如我现在这样) 用Epictetus的一段话作为结束(这是我突然想起来的,不是视频里的):...

Test math, figure, tags, toc

Math Typeset math from: Writing math with Hugo | Misha Brukman test inline: $\psi_{rq} =L_ri_{rq}- \frac{L_{M}^{2}}{L_{s}}i_{rq}$ test align: use 3 backslashes \\\ instead of 2 \\, it works, but is odd… $$ \begin{aligned} u_{rd} &= R_ri_{rd}+ \sigma L_{r}\frac{d i_{rd}}{dt}-\omega_{s1}\sigma L_{r}i_{rq}+ \left(\frac{L_{M}}{L_{s}}\frac{d}{dt}\psi_{s}\approx 0 \right)\\\ u_{rq} &= R_ri_{rq}+\sigma L_{r}\frac{d i_{rq}}{dt}+\omega_{s1}\sigma L_{r}i_{rd}+\omega_{s1}\frac{L_{M}}{L_{s}} \psi_s \end{aligned} $$ Figure A figure from my oss, Markdown syntax ![](myoss.com/1.png) works: A local figure, ![](/images/test_image.png), while the actual image file is in \static\images: Use local image and tips: Rendering Images in Markdown Preview of Hugo Site | Mike F....

关于我为什么写博客

搜索:Why blogging,总是能看到和business相关的内容,比如,写博客可以帮助提升网站的人气等等。像下面这个,十几条理由中,大部分都是和推广、商业相关: Why Blog? 14 Benefits of Blogging (in 2023) (wpbeginner.com)。 但是这些和我想的有一定距离。 关于我为什么写博客 主要还是保持每天写东西,虽然不是所有写的东西都会发布: 首先是记录:有一个想法想要记录->感觉可以拓展一下->花点时间写出来发布。 然后写作也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。比如之前学电机,看了一些书和教程,似乎懂了,开始写的时候,发现又只能查资料。“大致懂了”,和能清楚(至少自认为清楚)地描述出来,还是不同的。(费曼学习法:How to Learn Faster with the Feynman Technique (Example Included)) 我想练习英文写作,不仅仅是写技术相关的文章。 如果有人问起某个问题,然后我正好写过,我把对应的博文链接发给ta,很高兴又帮助了一个人。 最后,如果能帮助到另外的几个人,就更好了。 关于CSDN的博客 一年多以前在CSDN写了第一篇博客,记得是介绍一个元器件和仿真工具的使用。一年以后,逐渐发现,对于CSDN博客的形式不是太满意。这里面有自己的因素,也有这个站点的因素。比如: 看每天新增了多少粉丝、收藏或访问 看大家都看了哪些热门的文章 各个角落里的广告,基本上不相关的“相关推荐” 写东西的时候总想着“这是不是一篇好的文章”——但对于“好”,其实是很难定义的,比如有价值、对别人有帮助、对自己有帮助、能吸引读者等。 CSDN还是一个技术领域的站点,有些奇奇怪怪的内容,不太想放在这里。 首页显示的一串数据,很容易让人感觉,这是一个博客“好不好”的评价标准。有时候我就经常盯着这几个数字看,这让我觉得不是一个好的状态,当然我也可以不盯着它们看,但是In my defense, they were staring at me。 In my defense, they were staring at me By the way, How I Met Your Mother is a good show. 这些数字,和商业相关的东西,就会导致这样的文章和标题(当然我没看文章内容,也不是说这篇文章或者作者不“好”,只是说,不符合我对自己博客的一些想法):如何写出一篇爆款文章?【CSDN攻略】创作技巧篇 但是这些在CSDN或者大部分其他博客中,是不能修改的,所以就想着换个自建的博客。正好想起98里面有这个帖子,照着学了一下,看起来也还不错。 而且,我不想每次发东西都有人审核(虽然从来没审核失败过)。所以我开了这个新的博客,里面只有内容和一些标签。没有访问次数,没有粉丝,甚至没有留言功能(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我根本不懂怎么做网站)。 以前我会在博客首页简介里写,“硬件工程师”,但是后来删掉了,因为我不想限制自己,当然不是说我不想做硬件工程师,只是,说不定,我也可以写一个读书笔记的博客,或者是介绍自己用过的一些小工具。后来我想,我可以主要是硬件工程师,然后同时又有很多不同的方面。 当然,没有了这些数据,似乎就没有了成就感,但其实也无所谓。这篇文章是在看youtube时候想到的。以每年读书的数量去评价“好的读者”,和以阅读数、粉丝数来评价“好的博客”,似乎有类似之处。 Don’t Worry about Reading More Books....

使用Zettelkasten方法做笔记

使用Zettelkasten方法做笔记 最近总看到Zettelkasten方法,看了一些视频和文章,主要看下怎么操作、从这个方法中可以学到什么。 背景之类不再重复。主要记录操作方法等。 Zettelkasten方法 接收信息:书、文章、视频、播客等 记笔记 为哪些内容做笔记: 有些人说,大部分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记下来 自己的一些想法 笔记里有什么 记录:尽量做到只看自己的记录就能理解这个笔记的内容,而不需要再去看之前的原文 来源:记录这个笔记来自哪里,备用。 标志:便于引用(数字化的笔记中,这是挺容易的,比如使用文件名+日期) 和其他笔记的关系:见 处理笔记 处理笔记 整理: 之前记录的笔记中,有些是临时的一些想法,有些结构比较混乱,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(3 methods no one’s talking about) 2023 Zettelkasten Obsidian Workflow ⚡️ Simple Set Up - YouTube 目标: 完整地解释一个最小的内容(atomic note) 用自己的话 建立新的笔记与现有笔记之间的关系——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逐渐深入或者拓展。 另外一些操作:添加对应的标签等等。 写作 需要时刻记得,做笔记是为了什么,比如,变成自己的思考、转换成文章、视频、用于项目等 如果不输出,最后得到的也只是一堆双链笔记。 可以先列一个大纲->把之前的相关的笔记填进去。然后再基于这个大纲,再完成最终的作品 但注意,这一步可能还是需要花很多的时间 Zettelkasten可以提升写作效率,但并不能代替最终的写作。 一些想法 坚持记录和写作,相信这个过程。Trust the Process 坚持用自己的话来描述——是在练习写作,同时也有助于加深理解。 Zettelkasten也可以用在工科的学术写作,比如这篇文章:Field Report #1: A PhD About Writing with His Zettelkasten • Zettelkasten Method。印象最深的是: 新的想法还是来自阅读和与人交流,而不是来自 Zettelkasten本身,但是Zettelkasten能帮助建立现有想法之间的联系。 一些想法和观点是通用的,不应被限制在某个项目中。——Luhmann’s Zettelkasten其实只有2个文件夹:文献、想法。 虽然基于 Zettelkasten笔记能快速建立一个大纲,最终的整理和写作还是困难的。 最后,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工具或系统上:你真的需要“第二大脑”笔记系统吗?Obsidian/Notion/Roam/Logseq等等 另外一些资料 推荐这个视频,5分钟左右把关键信息描述清楚:Zettelkasten Note-Taking Method: Simply Explained - YouTube 另外,有这个网站:Getting Started • Zettelkasten Method 这是翻译(粗粗一看,可能是机翻):Zettelkasten方法简介 - 知乎 (zhihu....